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开启绿色未来的关键钥匙
一、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好处
(一)减少碳排放
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促使企业全面审视其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环节。通过精准的核算和科学的管理,企业能够针对性地采取节能减碳措施,如优化能源使用、改进生产工艺等。例如,污水厂通过搭配变频设备调控相关设备,节省电力耗用,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量。据研究,某些企业在实施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后,碳排放量可减少 20%以上。
(二)提升品牌形象
认证向消费者和社会传递了企业的环保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碳足迹认证的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太阳能热水器等低碳产品因碳足迹较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三)加强内部管理
有助于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企业能够精准识别高碳排放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从而降低成本。同时,促进企业建立更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四)获得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企业获得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能够享受这些政策红利,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例如,部分地区对积极参与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 20 万元的补贴。
二、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趋势
(一)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技术手段也在持续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预测,提高了认证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结合数据分析模型,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减排建议。
(二)市场需求增长
在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积极寻求认证,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在项目审批和投资决策中,也更加重视企业的碳足迹表现,进一步推动了认证需求的增长。
(三)国际化程度加深
国际贸易中,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促进认证结果的互认和流通。例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促使更多企业获取国际认可的碳足迹认证,以避免贸易壁垒。同时,国际合作项目和多边协议也在推动认证标准的统一和协调。
(四)与新兴领域融合
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正在与新兴领域如区块链、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确保碳排放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物联网则实现了对碳排放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这种融合为认证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更高效的管理手段。
三、国家关于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政策
(一)指导思想
国家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有关部署,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拓展和丰富应用场景,发挥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对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二)工作原则
系统推进,急用先行
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产品为重点,按照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持续完善的原则,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范围。
创新驱动,技术融合
将创新作为提高碳足迹管理水平的关键,强化碳足迹核算和数据库构建相关技术方法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碳足迹管理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交叉融合。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法规制度和管理机制,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积极引导企业按照自愿原则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工作,支持相关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以我为主,开放合作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足国情实际和发展阶段,科学制定有关法规政策标准,以我为主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标准制修订和国际计量比对,充分吸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加强产品碳足迹相关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国际互认。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国家层面出台 50 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
到 2030 年,国家层面出台 200 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四)重点任务
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确定拟优先制定核算规则标准的重点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条件成熟的可直接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部门发布规则标准采信清单,为企业、机构提供统一规范的规则标准。
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
在确保方法统一和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上,行业主管部门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关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在注明数据来源的基础上,依法合规收集整理本行业相关数据资源,发布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的指导,规范各类数据库建设,适时组织开展同行评议、交叉验证以及数据溯源性核验,持续提高数据质量。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国际碳足迹数据库供应商按照市场化原则与中国碳足迹数据库开展合作,据实更新相关背景数据。
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在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建立相关背景数据库的基础上,国家层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通过明确标注产品碳足迹量化信息,引导企业节能降碳。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明确适用范围、标识式样、认证流程、管理要求等,有序规范和引导各地区各层级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工作。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引导其在产品或包装物、广告等位置标注和使用碳标识。
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
充分发挥碳足迹管理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帮助企业查找生产和流通中的碳排放管理薄弱环节,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待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相对成熟后,可考虑将碳足迹管理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引导公共机构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力度,进一步树立节能降碳导向。
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互认
加强国际碳足迹方法学研究,充分发挥双多边对话机制作用,加强与国际相关方的沟通对接,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衔接互认。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标准规则制修订,加强对国际制度规则的跟踪研究,结合实际将有关国际标准有序转化为国内标准。
四、招投标中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必做的原因
(一)符合环保政策要求
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招投标项目愈发注重企业的环保表现。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成为衡量企业是否符合环保政策要求的重要指标。拥有该认证,表明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和国际的环保政策,有助于在招投标中脱颖而出。例如,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确要求投标企业具备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招投标市场中,拥有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能够展现出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这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还能证明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实际成果,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据统计,获得认证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中标的概率可提高 30%以上。
(三)满足客户需求
越来越多的招标方,特别是注重环保的企业和机构,在招投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这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采购环节,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发展。例如,某知名电子企业在其零部件采购招标中,明确将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作为重要的加分项。
(四)增强企业信誉
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向市场传递了企业对环境负责、诚信经营的信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在招投标中,良好的信誉往往能够增加评委和招标方对企业的信任,为中标增加筹码。
(五)应对国际市场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招投标项目对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日益普遍。企业若想参与国际招投标,获得该认证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可能会因不符合要求而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