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管理的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7日发布的信息显示,9月下旬短短10天内,印度对中国相关产品发起了9项反倾销调查。这是印度近年来最密集的一次对华反倾销行动。专家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经贸全球化的趋势,也无助于解决印度自身面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据介绍,这9项反倾销调查涉及三氯异氰尿酸、软磁铁氧体磁芯、滚子链、玻璃纸薄膜、紧固件、无框玻璃镜、硫化黑、伸缩式抽屉滑轨等化学原材料、工业用零部件等产品。这些产品在印度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需求。印度方面声称,这些产品从中国进口的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并对印度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威胁。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当一国认为进口自他国的产品低于本国市场价格并对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时,就可以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可采取加征惩罚性关税等措施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然而,在实践中,反倾销措施有时被滥用,成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印度是过去近30年来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案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数据显示,1995年至2023年,印度共对中国发起了298起反倾销案件,占全球总数的18.5%。而在同期内,中国对印度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只有12起。在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制品工业、医药工业和非金属制品工业。
印度之所以频繁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不断扩大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据印度商工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460亿美元,占印度总贸易逆差的40%。印度认为,贸易逆差是导致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和外汇储备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印度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来削减对中国的进口,以改善贸易平衡。
然而,专家指出,印度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反而可能会损害印度自身的利益。首先,反倾销措施会提高进口产品的成本,增加消费者的负担,降低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其次,反倾销措施会影响中印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损害双方的互信和合作。第三,反倾销措施会引发对方的反制措施,导致贸易摩擦的升级和扩散。
专家建议,印度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而不是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寻求短期利益。同时,印度应该积极参与经贸全球化的进程,与中国等国家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